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0集课程复讲 |
夏慧容学长 |
|
1.为什么要用奸跟巧? “奸巧语”,这个“奸”是欺骗、是机巧,是为了把自己的言语过错,自己没有守信用的过失掩盖起来。假如用奸巧语,他就有可能是在撒谎,孩子的聪明都没用到圣贤教诲上去,而用在达到她的目的,养成重利轻义的习性,当孩子的思惟都是自私自利,他的道义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一点一滴慢慢消退掉。所以孩子的聪明是用在当孝子、当好学生、当好公民,那才是用对了地方。 2.孩子说谎可能有哪几种原因?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至正确的方向? 孩子的撒谎有几种,作为父母要擅于观察,慎于始,刚开始就要很谨慎用正确的方法予以引导: 一种原因是孩子很可能因为贪图利益而撒谎。比如学校的募捐活动,有些孩子捐款虽然很少,但是却是孩子自己的全部积蓄,有些孩子捐款虽然很多,却是拿家长的钱来做面子。很有可能校方本来是在办善事,却在办的过程中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。正确的引导是让孩子知道,行善是每个人的本分,要教育孩子行善不欲人知。 二种原因是孩子很可能因为好玩而撒谎。比如很多综艺节目玩弄别人而达到搞笑目的,让孩子觉得欺骗别人很好玩,而对孩子形成误导。正确的引导是:给孩子讲《狼来了》的故事,让孩子自己去省思,有些玩笑是不能乱开的,所以小孩假如因为好玩撒谎,一定要适时的制止,不能再犯。 三种原因是孩子很可能因为逞能而说谎。比如孩子在言谈中有攀比的心态,说家里有计算机、有数字数码相机,愈说愈夸张,家长要谨慎,适时去制止。宋朝名臣司马光小时候和姐姐比剥核桃,结果都剥得很慢,仆人跟他说用热水烫一烫就很好剥。刚好他的姐姐离开一段时间又回来,看他剥得好顺,问谁教的。司马光说自己学会的。结果他父亲当场就跟他说: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,不是自己剥的绝对不能夸大。所以由于父亲在他第一次犯错就给予严厉的指责,这是正确的教诲。后来司马光一生非常坦坦荡荡,他曾经讲过“平生所为之事,无有不可语人者”。这是结果,我们要看到原因,是因为父母正确、适时的指导,绝非偶然。 四种原因是孩子很可能因为掩过饰非而说谎。比如孩子一犯错,会紧张的怕被大人发现。有一次一个孩子把衣架子弄坏了,怕被处罚,就跟同学说不要告诉老师。其实孩子还小,只要适时教导他观念马上就转过来了。后来老师跟他说“无心非,名为错;有心非,名为恶”。所以弄坏衣架不严重,不告诉老师才严重,你以后就赢不了老师对你的信任。所以错了就要承认,“过能改,归于无”。然后就接着跟他说,你犯的错改过来,而且又能学到如何把一个东西再把它修好。这老师也很有耐性,陪他一起把它弄好。所以机会点家长掌握好,孩子可能就此能建立正确的态度。所以当孩子在掩过饰非,我们也要仔细去观察,不能让他养成习惯就麻烦。 五种原因是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学到了撒谎。比如一部电影叫手机,手机里面有统计一个数字,说一个成人一天讲的谎话有二十五次。所以大人在一天当中讲这么多次谎,那小孩潜移默化。所以大人要做好表率不能撒谎,要学会拒绝,人家慢慢的就不知道了你为人的分寸、生活的原则。只要你该拒绝的拒绝,你的朋友就会顺着你的原则跟你交往,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而撒谎, 总之言语行为当中能守信,这已经奠定孩子往后在社会会有很好的发展。有一个朋友小时候看到别人在吃棒冰,忍不住那个诱惑就去偷了爸爸一点点钱,跑去买雪糕吃。他爸爸把带回家里吊起来狠狠的修理了一顿,这件事让他终身不忘,不敢再轻举妄动。后来他长大到其它的地区去工作,经历了老板对他金钱的考验,得到了升造机会。所以一个人的德行假如不好,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点上就把一个好的机会断送掉了,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。 3.要如何做到“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”? “见未真,勿轻言”:“当我们还没有看到事实真相,只是听别人片面之词,绝对不可以把这个话再传出去”。这是很重要谨慎的态度,假如没有确定,它可能是谣言,这么一传出去,自己就变成帮凶。所以团体要以和为贵,绝对不可再惹是非,这个共识很重要。所以团体需要的是包容,而不是攻讦、漫骂。 古代对于言语很谨慎,因为往往乱之所生,言语就好像那个阶梯一样,一句一句谗言慢慢就制造了动乱。所以“君听臣当诛”:当国君的假如听了谗言,臣子就要遭殃了。“父听子当决”:父亲假如听了后母的谗言,听了别人的谗言,可能他的孩子都遭殃,骨肉之情都有可能会决裂。夫妻听谗言,“夫妻听之离,朋友听之疏”。朋友假如听进谗言,慢慢就会疏离,夫妻可能就会分离。所以对谗言要很谨慎、要注意。“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”。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说长道短,他希望的就是人与人和睦相处,很可能你跟某一个人有不愉快,他可能会过来告诉你,其实对方上一次也满称赞你的。让你的气消退一点,退一步就海阔天空,其实忍耐一些气,那一些脾气,那都是空的。只要调节调节互相让一下、互相体谅一下,就没事,最怕的就是加油再添醋。 古代对于谗言要谨慎有一段诗:“堂堂七尺躯,莫听三寸舌,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”。一个家、团体,甚至一个国要能相处得好,其中的分子对于谗言一定要懂得辨别。所以“见未真”,假如他在说某一个人的是非,你跟这个人也有交情,这个时候你不能把这段话传出去。毕竟你也听到了,总不能视而不见。所以应该去跟这一位朋友说,现在外面是这样传言,用一个真诚心去跟他讲。讲了以后,假如没有这回事,那就安慰安慰他。所以只要自己没有做,迟早日久见人心。假如这个传言确实还有几分真实,那自己要适当赶快要规劝他:“人的名誉在团体当中特别重要,劝他应该赶快收敛一点”。所以不管是谗言、坏话,到自己这里要适可而止。读书明理的人,纵使听到的是事实,而这个事实攸关团体的和谐,攸关一个人的名节,他也会避口不谈,所谓隐恶扬善。当你隐恶扬善,对方有一点好你就赞叹他,对方一些不好的你不说,但是从你的威仪当中,他也知道你知道。所以在这个当下他会感受到,我做一点好,人家就称赞我;我做不好,人家也没指责我,慢慢的他就会往做好的这个方向去前进,这都是人情当中的一个分寸。 “见未真,勿轻言”,对于事理的判断能力也要常常提升。假如判断不对,有可能会好心行了坏事。现在很多团体打着善良、打着公益的名号在骗钱。假如都不了解这个团体好不好,见未真,马上又带一大堆人来帮忙、来捐钱,到最后是骗人的,就很难跟这些朋友交代。 “知未的,勿轻传”,对于很多的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,对于一些事实还没有清楚,不可以轻易去讲给别人听。怕的他先入为主,我们又讲错了,就把人家误导到不对的路上去,这样就很不好。 4.读经要从哪一本开始读? 读经要从《弟子规》开始,在这个时代十个人有十个看法,如何确定我们的看法是对的,可以从经典找答案。为什么叫经?地球有经线、有纬线。所以经纬的重点就在可以当作标准,不会改变。经典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,一个人德行的根本在“孝”,现在这个时代要守住“依法不依人”。比方说依照《三字经》的教诲,很多那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你马上就剔除掉。比方说“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习相远;苟不教,性乃迁”,人性是本善,但是不受到好的教育就容易长养习性。 5.“事非宜,勿轻诺,苟轻诺,进退错”可用在哪些地方? “事非宜,勿轻诺,苟轻诺,进退错”。平时要养成是非好坏的观念,对于不合法、损害别人的事、绝不答应;也应衡量自己的时间、能力,实在做不到的事,绝不答应;也应衡量自己的时间、能力,实在做不到的事如果轻易答应,会造成双方的困扰,弄得自己进退两难。 高兴时不可以随便答应要给人家什么东西,很有可能到时候没做到就失信于人。 现在考试考得好,可以吃雪糕、买脚踏车、MP3,孩子学习的动力都在这些东西上。当要东西的风气形成,孩子的欲望就一天一天在增长。欲是深渊,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孩子要东西要习惯了,当有一天你不给他,很多孩子初中就动手打妈妈,不给钱就打。到那时候为人父母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。所以这个轻诺当中就是太溺爱。所以我们要谨慎,“事非宜,勿轻诺”,不能一直长养孩子的奢华。 教育孩子原则一定要一致,不然孩子一定躲到那个没有原则的父亲或母亲的背后。“教妇初来,教儿婴孩”,同样的道理,媳妇刚来的时候,总不能到处撒野,也要了解到家里的整个情况,大家才会做好配合。 “勿轻诺”一来是因为溺爱,二来是没有原则。父母给予的承诺都凭着好恶,想给就给。可能答应了以后,情绪又变了,又不给他,小孩对你就没有信任,所以父母也要勿轻诺。父母要勿轻诺,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勿轻诺。“凡出言,信为先”,答应别人的时候,要先衡量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,而且在答应别人的时候,除了衡量能力,还要再考虑到答应同学有没有符合校规,符合国家的法律,要从这些去思考。都是正确的行为了,那自己又有能力做到,才可以答应同学。 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付出的人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